查看原文
其他

正向关注活动,给家庭带来阳光

喵星鱼鳍 青衫Aspie 2022-10-20

青衫写在前面
本文原创为鱼鳍,全部打赏将作为ta的稿费。
鱼鳍是确诊的adhd人士和高度疑似的asd人士,
家长群的志愿者,
正向关注小组负责人,
很感谢分享和帮助!

鱼鳍的专业介绍
康复咨询(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研究生,
这个专业在国内可能听说的很少,在美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
简单说来就是为残障人士以及家庭,提供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
目的是帮助特殊需求人士以及家庭在人生不同阶段中
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人生价值以及享受人生

鱼鳍的其他文章
半年影子老师回顾之一:我的工作理念
“我只是不同,并不是比别人差”--ASD世界旅游项目致NT同胞的一封信
我为什么不赞成“高功能”、“阿斯”、“低功能”分类



活动发起的初衷

之前的文章里(半年影子老师回顾之一:我的工作理念)我有提到过,在来美国学康复咨询(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之前,我在国内做过半年的影子老师,那是我第一次接触ASD这个群体。

这半年的经历对我来说蛮神奇的。从一开始跟着培训资料以及自己找到的干预相关书籍照猫画虎地和孩子交流,到后来越来越发现自己童年时期相似的特质和困扰,再到后来和父母聊起小时候的一些情况以及疯狂找资料做筛查,我的“影子老师”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我从一个外部的“帮扶者”(这个词其实我现在很不喜欢,很有同情、怜悯这样居高临下的意味,但是当时我确实是有这样的心态)变成一个只是走在孩子前面几步的“引领者”

现在回头去看那段时期的经历,还是得承认无论是我的一些做法,还是当时所在的机构以及我们的关注点,都是有些偏差的。有些遗憾,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成为和这些受伤家庭“走在一起的人”。

不过那份工作也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一些东西的价值,比如正向关注。当时工作中,我们每天需要写日报,向家长汇报孩子一天的基本情况,其中有个必填项就是孩子的正向行为

当时我问督导:如果没有正向行为,这个也要填吗?
他告诉我:“不可能没有正向行为的,如果写不出来只能说明你没有仔细观察记录。” 
于是我就睁大眼睛带着放大镜去看孩子在学校的每个细节表现,我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忧虑转变为几乎每一天都能发现一些惊喜

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当时很多被现在大部分家长认为是问题的表现,都是被我妈妈用正向的角度解释了
  • 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我很少互动,关注于把植物汁液捣碎看颜色闻气味,我妈说很有做科学家潜质;

  • 为了买到一支和我原先的一支一模一样的笔,逛好多个文具店,我妈认为这孩子很会挑,“你选的总是最好的”,等等。


这样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很多年后继续受益,遇到什么挫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除了一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之外),打心底里自信。

其实无论是正向的行为解释,还是对成长变化的正向关注,对于家庭相处模式以及个人成长,都是无可估量的,我自己深有体会。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正向关注的价值,这里我就不贴参考文献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所以在做家长群志愿工作的时候,看到很多家长充满焦虑和悲观,觉得自己孩子哪哪儿都是问题,我虽然没办法感同身受,但大概能体会到一些期待憧憬突然落空的那种极度失落。

但其实有个问题是,这负性的心态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内部关系、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然后又可能被解释为ASD的问题,又加重父母焦虑),还可能会投射到外界,影响到其他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因为看到这些现状和可能的结果,我开始尝试在群里发起“正向关注”的活动。
 
活动策划的背后

活动时长21天
设定为21天是考虑到这样一个时间段,如果能够坚持,已经足够让参与者感受到一些变化在发生;如果更长的时间段,比如一个月,难免就容易让人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而退缩。

每天汇报进步点:
1.选择进步点作为正向关注的切入角度,是因为对于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来说,这是最容易衡量的也最容易操作的。

2.这个过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是不是固着了,以某个发展阶段、某些场景的特定表现来概括整个孩子。比如因为孩子几次带去商场都会哭闹就形成“孩子不适应商场的环境”的印象,认定这是这个孩子的特质而放弃其他的尝试。

问题是,孩子总在成长,归类为孩子的特质就会限制了ta的探索,封锁了变化的可能

3.关注进步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到家长们转变到成长型思维。如果能以成长型的思维方式去全面看待家庭关系、自身成长、孩子成长,我相信这些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偷个懒,具体什么好处就不写了,贴相关文献很累,有能力的伙伴还是可以自己去探索哒)。

应对策略
孩子总是需要来自家长和他人的反馈才能判定自己的行为、言语是否是正确的,以及该如何调整,等等。

家长们记录和检查自己给予的反馈是否合理,也是更好的理解孩子问题行为、情绪产生原因的一部分。

家庭成员进步
孩子被诊断为ASD之后给容易给家庭带来一个明显的影响就是全部重心偏倚到获得诊断的这个孩子身上,父母本身的需求被忽视,夫妻间的摩擦也得不到关注和有效处理,或者还有二胎家庭中的另一个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母关注,会出现失落、沮丧,行为问题等,极端情况甚至可能仇视自己的兄弟姐妹。

虽然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进步还是以ASD孩子为中心的角度描述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或多或少意识到,
需要分一点精力关照自己和其他家人,让家庭成员之间成为彼此的后盾

想说的话
这个设定我有一点自己的私心。作为咨询师(未来的),在来访者进入咨询室的时候,我们总会好奇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希望告诉我什么?”“你今天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于这个活动,我同样保持着这种好奇, 也希望知道参与者的感受和反馈。除了以上相对结构化的设定之外,我也希望能够给到一定的空间让家长们有机会自由表达,可能原先得不到关注的一些情绪可以有机会处理。

很少给建议
可能有一部分人能够感觉到,我在活动中其实对于家长们的困惑很少给建议,即使偶尔会有, 也是站在谱系内部人士、经验角度,而不是自己专业角度。

一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卑,我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处境,如果建议不起作用, 反而可能会带来伤害。这点具体可以在后面写咨询伦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再提。

二是,我只是一个学生,就算我是相关专业,我也只是一个还未执业、不可以称自己为咨询师的咨询专业学生。做这个活动是出于公益,以志愿的形式开展,我身后没有专业督导,很难给到有效专业的支持,贸然以专业人员自居给建议,不仅可能对参与者会造成伤害,还会伤害到我未来的职业生涯。还是要爱惜羽毛呢。

其实做这个活动我并不期待自己能够给出什么。如果通过这些设定,家长们可以逐渐开始帮助自己、家庭、孩子成长;不同地域、职业的家庭可以以此凝聚起来,互相学习,给予支持,我的最大目的就达到了

第一期活动结束感想

第一期活动是有些实验性质的。坦白说,一开始我真的很惊讶,参与的人数会有这么多。整理的时候发觉,自己的精力没有办法完全顾全到这么多人(这也是第二期开始限制人数的一部分原因),所以有一部分家长后来掉队我也顾不得上去了解具体情况,在这里先表示抱歉。

这一期活动给了我很多意外之喜。其实很多妈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状况上很有一套办法,活动中他们才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还有一些家庭中,爸爸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知道是不是描述导致的偏差),如果不是爸爸的抚养参与度增加,至少也是妈妈对爸爸的投入给了更多关注。

“顾孩子都来不及哪有空管自己” 这样的声音开始减少,而更多出现“自己情绪调整好才能更好地给到孩子支持”。也有很多妈妈从“问题中心思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转换到了“策略中心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主动和其他家长沟通寻求策略上的帮助。这一切变化,都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很有成就感。

其实和家长们相处,我发现这是一群非常有韧性的父亲母亲,即使在非常灰暗的状态下,只要能看到一点希望,他们都能撑着走很长的路。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些家庭的陪伴者,以我的关切,和温柔。

鱼鳍拍摄制作,文字来源:歌曲《The Rose》

以上。
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的人。




青衫精选请看菜单栏
孤独者说·分心者说·家长相关·就诊信息

热点资源
孤独症谱系障碍科普不知孤独的孤独者|孤独症的那些事儿
孤独症谱系社交技能干预社交技能干预:解决孤独症的核心问题

您可能感兴趣:
我为什么不赞成“高功能”、“阿斯”、“低功能”分类
关于谱系人士就职的建议:“在做选择的时候,紧握自己的权利”
不同的人生,相似的片段--与8位神经多样性朋友一同前行
孤独症的未来在哪里?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人们常说的没眼力劲、情商低有什么区别?
重磅!最新美国儿科协会孤独症临床指南,确诊前就应开始干预
【个人故事】我如何与adhd和成瘾和解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我听得见,但是想让别人知道我失聪
一文解决如何科学又优雅地加入和退出对话
走出焦虑和抑郁
我是你生活中隐而未见的孤独症患者
学会共情:这些技巧让你变暖
为什么孤独症谱系存在共情问题
ICD11取消阿斯伯格!孤独症分类改动全解读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qingshan_aspie@126.com。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鱼鳍本人,题图来自《夏目友人帐》,如有侵权,请联系青衫。

欢迎文末留言、邮件交流,也欢迎加入孤独者联盟分心者联盟联盟助攻群。咨询请看青衫咨询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